编者按:6月27日晚,学校举行了“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主题演讲比赛。现校园网择优选取部分关于师德的稿件予以刊发,以供学习交流。
何以为师,秉“师德”育人
彭凡思
站在这里,我感慨良多。求学于此,工作于此,这里对我而言已不是学习或工作的场所,而是一个家。今天,在家里,我们来探讨师德。其实,简而言之,有师德的老师不就是好老师吗?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好老师。他叫莫振高,广西都安高中原校长,学生口中的“莫爸爸”。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全是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而就在一个个学生带着家里的期盼跨入大学校门之时,莫振高却因积劳成疾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位学生口中的“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没错,他就是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莫振高。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同仁们,请停下我们匆忙的脚步,认真思索:莫老师的人生之路虽然短暂,但他的一生都在执着着他的执着,梦想着他的梦想!奋斗着他的奋斗!他不就是我们身边践行“师德”的模范吗?
也许同志们会认为;莫老师距我们比较遥远。那就往身边看一看,潜心治学的张京华老师,每周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辅导读书报告会的朱雪芳老师,义务辅导学生写作并成功帮助四位同学出版四部长篇小说的肖献军博士,还有学生有困难、有问题永远冲在第一线的暖心辅导员---欧阳智超老师,他们和莫振高老师ー样,燃烧自已,照亮别人,这些不就是我们身边践行“师德”的榜样吗?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让我们始终谨记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在BOYU.COM这个家里沐浴着浩荡的师恩,始终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今天我成为这个家里的ー名新老师,我会努力地向我的老师、我的前辈学习,把这种温暖传递下去,让师德的火炬永放光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谢谢!
一条路,一双眼,一颗心
袁晓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朋友、同学: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条路,一双眼,一颗心》,那为何是这样一个题目,我想从这个师徳当中的“徳”字说起,早期甲骨文中的“徳”字,由表示道路的“行”加目光的“目”和一条表方向的直线组成,后来又加上了 “心”,合而之意乃为:“心怀天下苍生、看清方向,在正确的大道上直行”。
2500多年前,有一个人,他童年苦寒,成长艰辛,游说落魄,晚年孤寂。他14年周游列国、弟子三千、一生教书育人、传播学说修撰典籍。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纵观他的一生,凄凄惶惶,席不暇暖,却执念一生,从未畏难挺步。
他是孔丘,中国最早的教育家。
70年多前,有一个人,他出生于安徽歙县,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1917年留学归来的他,目之所及之中华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他说贫困的根源在于教育,于是,本可以转身就为人上人,本可以谈笑鸿儒之间的他脱下西装,放弃掉400大洋月薪的大学教授,行走于俗世乡里之间,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试验乡村师范“——晓庄。他说他要在最普通最落后最贫困的中国乡村里,为中华民族培养100万农村教师,他住在牛棚里,他竭尽所能的帮助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佣人、长工、打杂者、那些拉黄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说:“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是陶行知,一个所有教育工作者听到都会肃然起敬的名字。
40多年前,有一个人,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
在任教期间,有一位男同学当时买不起蚊帐而备受蚊虫之苦,他就将自己的蚊帐慷慨相送,而他却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乡下以节省开支,每逢假日回家,他要往返80公里,在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位同学烂脚呻吟,他亲自端水为这位同学洗脚上药。
在他60岁生日时,他意外收到了一封从延安寄来的信件,信里说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写这封信的也就是当年的那位男同学叫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而他,叫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
21年前,有一个人,她原本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妇,但却因为年少上过几年学,所以会一些简单的算术和拼音识字。
而她却做了一件并不平凡的事情,她倾尽所有和所学办起了村子里唯一的一所学前班。不为谋利,仅仅只是为了村子里的孩子能在正式上学前接受学前教育。因为在当地,只有一个破败不堪的小学,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学前班,所以那些小村娃们哪怕七、八岁上一年级,上起来都特别吃力,更别说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了。
她手把手教这些孩子认字、背诗、算术,她为那些原本禁锢在村庄里的童年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此,他们的世界多了一米阳光。
就在这些小村娃当中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她的人生里第一次遭受到这个原本和颜悦色、亲切如母的“老师”的批评而哭得满脸委屈。原因是—— 这个小女孩她撕毁了自己的教科书。
这位老师告诉她“孩子,你虽然小,但是你要尊重知识,书本虽小,但上面有知识,它不是玩具,你要爱惜它”。
21年后,那个当年因为撕掉一本自己的教科书而被骂哭的小女孩已经长大,那位曾批评她的老师也已经老去,但是她却在这位小女孩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埋下了一粒种子——尊重知识。
没错,那个小女孩就是我,而那位长者是我人生中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我的启蒙老师,直到现在我过年回家还会去看她,而她依然会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描述出我当年幼小的模样。
7年前,我在河南上大学,在大二那年我为自己找了一份兼职,是在一所艺术培训学校里当老师。第一堂课,说实话在19岁的年纪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上过讲台的小姑娘来说,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忐忑和紧张。我跟他们讲发音、讲律动、讲语言的美,讲着讲着,我从忐忑里渐渐平定了下来,因为我遇见了一片目光,那是孩子们向我投来的目光,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渴望的目光”,那些孩子大多来自于农村,打小并没有受过什么艺术熏陶,更别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类的课程可能对他们而言是遥远又充满向往的,所以当她们第一次听到这些在他们眼里原本认为充满距离而又遥远的知识时,她们的内心是欣喜的甚至是兴奋的。下课时,有一位小女孩跑过来满脸羞怯的憋红了脸的跟我说了一句话,“老师,你真美”。
那是我第一次被称为“老师”,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会满怀感动和欣喜,我想那句“你真美”,并不是因为我长得有多美,而是指我传授知识的样子,以及这种传授过程带给她们的感受。而她们那片充满渴求、无比清亮的目光里充满力量,并足以影响我一生。
1年前,翻过那么些山,走过那么些路,我回到了BOYU.COM,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老师”这两个字想必经时光之洗礼,也会融进我的血肉里,它不再仅仅是一门职业,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会是我一生的信仰!
2500多年前的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心怀天下苍生,70多年的陶行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信仰的坚守,40多年前的徐特立老先生告诉我们什么是对学生和对他人的爱,21年前的启蒙老师告诉我什么是尊重知识。
到这里,我想该明白了,什么是徳?什么是师德?它是这从古至今泱泱几千年里这些前人在为师这条路上,带着一双怜爱苍生的眼,恪守一颗初心,将他们的光汇集成了隽永的亮,这光亮照亮了我、照亮了你,照亮了每一个为师者前行的路,这光亮它温润着中华。
前路迢迢,山高水长,走上这条路,带上这双眼,捧着这颗心,去将“师德”二字写成大写的模样!